张库大道从张家口市出发,越过长城到达蒙古草原腹地城市库伦(现蒙古乌兰巴托),并延伸至俄罗斯马匹贸易营销线,全长1400多公里,是一条“草原丝绸之路”和“草原茶叶之路”之称的古代贸易,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具有重要意义政治、经济和文化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。汉唐时期,张库大道已初具雏形。明朝在张家口周边设立“贡城”,后来又设立“茶马交易市场”。
清代达到鼎盛,民国后逐渐衰落。张库大道主题博物馆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东崖子镇小道沟,通过“大遭遇”、“商路的艰辛”、“辉煌时代”和“思乡记”四个部分,用1个多小时的时间,再现了这条充满艰辛和传奇的国际贸易之路的悠久历史,800件文物。从张家口到库伦的骆驼车和牛车,载着茶叶和丝绸穿越广袤的草原、起伏的山丘、荒芜的沙漠和戈壁沙漠,沿途贸易,往往要花费数月的时间。
晚唐天成二年、辽代天仙二年(公元927年),契丹与晚唐进行贸易谈判。当时,云州以北的野谷口(今赤城县云州乡)被定为交流地,即“谈判场”。契丹人主要出口羊、马、毛皮,进口茶叶、丝绸、贵金属和手工艺品,“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辽墓出土的茶道图、制茶图壁画,以及真实的茶具,也表明张家口的茶文化在辽初已相当成熟王朝。
在这条贸易道路上来回奔波,主要是能吃苦的晋商。晋商一年进驻浙江、福建等地的茶叶,把茶叶通过水陆两栖的方式放近武汉,在武汉工厂做砖茶,把茶叶的烘焙部分分类包装,运到北京,并雇骆驼到张家口扎堆。”在张家口,这种贸易早在辽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。河北科技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《张家口地区道路运输史》记载:“五代十国时期,张家口大部分地区归契丹管辖。
辽代墓葬壁画中记载了藏茶、磨茶、筛茶、煮汤、点茶、分茶、端茶、饮茶的程序,与唐代茶圣鲁豫《茶经》中的茶道程序一致。辽墓出土的茶叶具实用性强,器皿光亮,主要有茶杯、杯托、茶碗、茶匙、渣桶、放茶的单盒和多层盒、茶辊、茶炉、茶壶、棕毛笔等,经分析,是辽代当地窑炉烧制的,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。
这些生动的壁画和实物,窥见辽代的茶道生活,填补了北方茶文化历史档案的空白,也反映了北方茶文化的兴盛与繁荣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