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茶,什么是白茶,有些什么白茶,又属于什么白茶?


1、从茶植物性特性上划分,茶鲜茸毛含量多,多密亮的称为白茶或大白茶。是自然进化、人工选育或两种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茶有野生茶、过渡型茶、栽培型茶三大类,专家学者有一套严谨的考察论证鉴定系统,一般人难以认知、难于操作,在野外考察中总结出一个简单方法,是来源于动物的进化体系。动物进化时是“先有盔甲、后有毛发”,既有盔甲又有毛发,有毛发是进化的表现。动物如此,植物又如何?在茶上发现野茶,大量的野生型茶都是有鳞片来包裹保护嫩芽,保护茶树的“生长点”,就相当于动物用盔甲。家茶、栽培型茶则是大量的茸毛来包裹保护嫩芽,相当于动物用毛发来保护,而那些既有鳞片有茸毛的可能就是两这之间大量存在的过渡型,那些已经大规模种植、着生有很多鳞片的茶,应该也是不算进化程度很高的茶。就茶来讲也应该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,在野外就是用这一原理来快速的鉴别茶的植物性状的。“秧塔大白”“文和大白”“普景一号”,这几个茶茸毛特别特别多的茶,来解释它们就算是属于进化程度很高,或者人工选育多代的茶。就在澜沧江中游的西岸也有个茶茸毛特别多的茶——勐库茶(这属于江东岸,传统上被称为“江以”、而西岸称“江外”),这也从一个证明“茶起源于澜沧江中游地区”,也从另一侧面证明“天赐普洱·世界茶源”的合理性。在云县茶房在近十平方米的范围之内,就给茶友们快速简单的界定出这三种性状不同的茶。

2、从茶鲜所含叶绿素多少上来分。茶在进化中为了生存为了适于环境,除了用长盔甲与长毛发来保护生长外,还通过调整嫩芽叶中的叶绿素、花青素、胡萝卜素等来保护。所以,有的茶鲜叶绿素含量高茶色就深,有的花青素含量高茶色就紫,有的胡萝卜素含量高茶色就黄,有的茶鲜胡萝卜素、花青素含量都高茶色就红。有些茶胡萝卜素、叶绿素、花青素等各种色素都含量都不高,茶色就淡,这种以为色素含量少、叶色淡、叶色发白的茶就是从茶鲜色素含量上来划分的白茶。有些叶色淡、发白的茶不都是这原因,还有些是属于营养不良、病态、变态、基因突变而造成的。不管什么原因而成,人们发现了它们、选育了它们、繁育了它们,这就形成了叶色浅、发白的白茶。

3、干茶毫密而多、外观发白的白茶。这一类型茶,茶鲜茸毛就多或茶色淡,所以干茶显白。各种生产工艺加工的干茶都有此类情况,如“龙须白茶”“政和白茶”“福鼎白茶”“月光白茶”等等,它们分属普洱晒青毛茶工艺、绿茶工艺、内地白茶工艺、云南白茶工艺,正是有这些不同工艺而生产出外观近似的干茶、才造成了一般消费者的混淆,才造成市场的混乱。

4、在六大茶体系中,着重从生产工艺上来划分的白茶。可通篇熟读之后,发现它就没有“月光白”、就没有云南白茶的工艺,所以此文重于此,“景谷大白于天下”,就说说这云南白茶。

传统上、用大白茶制的云南白茶,按现在的等级之分有:芽茶、芽叶茶、大茶、飞叶、红张,现在又产生了“青片”“花叶”等,发展了、更包容了、产品更丰富了、市场也更广了。

茶在自然进化中各有不同,原始型茶区多大、中、小叶共生,按优胜劣汰方式,以自然选育为主、人工选育为辅慢慢淘汰。叶型大的、产量高的、品质好的、方便种植管理采摘的,被各地选育保种传播。人工干预比较多的茶区、进化的茶区、成熟的茶区,种源一致,叶型大小、叶色等外观一致性好,茶园整体如一,更显地域特色、品种特性,形成各地不一样的茶品风格,成就了普洱百山百味(特殊历史情况下开辟的新茶区新茶园也会显杂花)。但也不可能处处都是大叶型茶,也不可能都是同种大白茶。宝仓山大白茶在不同的小区域、不同的环境下进化有别,也不尽相同。八十年代进行茶种资源普查时,在景谷县民乐乡发现的命为“秧塔大白”,在镇沅县振太乡发现的命为“文和大白”。在景东县无量山,茶农又发现驯化出,芽更肥叶更大,产量更高、品相更好,方便管理采摘的大白茶,命为“普景一号”。都是制月光白之好料,正续写新篇章。

专家认为,宝仓山中的大白茶不是原生种,百年前从澜沧江西岸的双江勐库引种而成。在澜沧江东岸的众茶山中存在此说法。茶出银生界诸山……,考察中也得到充分印证。勐库种经多年无数代选育定型成名之后,随云茶产业第二次大发展时期,向外传播、向澜沧江东岸传播。这是茶出银生一路向南传播,优胜劣汰之后的风往北吹,是茶向集散地的集中、向消费市场的靠拢,是茶向核心原产地回流、向北反哺,是茶的一大轮回。这一轮回成就了澜沧江中游两岸的茶叶盛地。史记勐库种过澜沧江仅百余年,如何来解释无量山中这数百年之大叶古茶。

在清末民初这社会大变革的时期,爱国志士贡爷乡绅,教育兴邦,实业救国,促进了地方民族产业的发展。双江的彭氏家族、景谷威远镇的杨贡爷,景谷黄草坝的王贡爷、景谷西萨的邓贡爷(现归宁洱县),景谷困卢山的李贡爷(困卢山原名“困鹿山”,现划归宁洱县),景谷小景谷(原属景东县南五区)的纪大人等都依托茶业发展地方,成就了茶业新生带的兴起,奠定了百年之后的辉煌。


小景谷茶业的发展,众商家及茶农完成了量的积累质的提升,逐步掌控了话语权,使茶的聚散交易中心慢慢由太和南移至此。今镇沅太和“盐茶马帮走四方、太和嘉兴美名扬”之盛景早已不见,太和谷也因景谷“响水大坝”的建立(现称“无量湖”)被一分为二。

云茶的兴起让月光白又再现辉煌,“一年茶、三年药、七年宝”又让它独领风骚。小景谷也逐渐发展成滇西南最大的民间茶叶集市,宝仓山、老乌山的藤条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。跨越行政区的新概念大茶区也在论证规划中;太和人正依托古茶发家致富再兴祖业,茶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,一业兴百业旺。正是“茶成万户侯、家和万事兴”。

云南白茶看似简单原始、自然天成,好茶无须做、好茶自留香、好茶自成茗,好茶与你一同成长,随着普洱茶热、更多人来到云南、云南白茶最终将“大白于天下”。有良好植物性品种特性的大白茶、被各地引种,会形成“大白天下”。用大白茶制得的云南白茶,以独特的风格,丰富的品种,随着白茶大潮的到来,随着返朴归真、回归自然、成为新时尚,最终将“天下大白”。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